一條肉腸, 又引起了我曾經想過的食物及傳統體積的問題.
同事買來了數支"賓夕凡尼亞洲"媽媽大肉腸. 不過這次並非一般橙色包裝, 十元5支, 只有原子筆般闊的版本. 而是幾乎粗一倍, 接近跑步接力棒厚度的"大碌版". 雖然大碌版外觀十分吸引人, 但品嚐過半條後, 已發覺味覺有點寡, 餘下半條吃下去都有點辛苦. 反而幼身版可以毫不猶豫地啪完一條而面不改容. 這又引證一個以前曾經研究過的問題. 而這問題就是由餃子及刺身這兩類食物所引發的.
灣仔有一間日本餐廳"元神"最出名就是特大厚切三文魚刺身. 每一片都像一塊魚排. 賣相霸道又吸引. 但當你吃下去時, 你會發覺像咀嚼一舊肥豬肉多過一舊新鮮三文魚. 不到三片已經想放棄.
香港女性消費者漸主導市場, 很多食物都"一口化". 體積縮小成可以一口就了了. 滿足胃口不大, 但又想吃得多元化的顧客. 一口牛肉, 一口豆腐, 及出現了一口餃子. 皮當然很薄, 不過餡料包成像肉丸. 這個北方大眾最普遍的食糧變得比雲吞更細小. 若果給一個典型山東人吃, 可能一百顆也不夠.
以上例子我都經歷過. 亦刺激了我去思考食物與傳統體積的優良性 (很無聊). 刺身由日本傳入時是薄薄一片(未至於透明). 沾上豉油及山葵, 放入口剛剛好. 餃子在北京吃時是大大一舊. 餡未必很充滿, 但混入辣醬及豉油吃下去無比滿足. 兩種食物都有其傳統體積 (小vs大). 但與食物本身卻異常匹配. 現代市場將兩者食物體積扭轉, 魚生變成大大片, 餃子縮得像魚丸. 頓時不單止口感全失, 連帶味道都大打折扣. 食物的靈魂蕩然無存. 傳統上魚生要薄而細嚐, 餃子要大而粗豪, 實有其道理. 原來除了餃子與刺身外, 肉腸也是存在這個範圍裡. 長而粗的肉腸反而不及正常幼身版本. 在現代消費市場, 任何事物都要大件夾抵食. 要人們去留意食物本身藝術性, 恐怕都是痴人說夢.
宇宙戰士Baldios 香港版本OP
9 years ago
1 comment:
big japanese sausage exists long time ago la. it is not a wise design anyway. unless you cut them into slices and not finish it at once.
whole world is anti-wisdom. hk, china are most serious always.
Post a Comment